账号:
密码:
撸书斋 > 历史 >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316节
  相较于缅甸和越南两个东南亚小霸王,澜沧虽然在国土面积上并不比安南小,但国力上却不如。
  自十五世纪以来,澜沧和安南、缅甸的战争,基本上都是败多胜少,军事力量,恐怕连安南分裂的广南国都干不过。
  但此番随着缅甸、安南先后遭难,当今澜沧国主索林那旺萨不是傻子,所谓唇亡齿寒,澜沧夹在缅甸、安南正中间,若是这两国都没了,澜沧一介弱邦,又岂会有好果子吃?
  何况此时的澜沧,正处于国势上升阶段,不太可能束手就擒。
  国王命王子填塔拉督军,领着四万多东拼西凑的大军,往东而来,解升龙府之围。
  当然,其实对方的心思也绝非这般简单
  这位澜沧国王,本也是历史上着名的老狐狸,自继位以后,苟了五十多年,在位期间,将原本夹在缅甸和安南中间的弱国澜沧,逐渐经营成地区一霸,先是终结了安南方面的军事干涉,又在与缅甸和暹罗的战争取胜。
  这番愿意出兵救援安南,一方面出于唇亡齿寒,另一方面,也是存了日后,等安南、缅甸两国遭受重创,澜沧以救世主姿态,以此登上三国之首的霸主地位。
  而对于明军而言,也不能轻视
  除了澜沧以外,柬埔寨之前和明廷关系就不大好,国内也有大明的市舶司自贸区,备受剥削,此番亦有出兵,不下三万。
  此番焦琏南下的兵力不算多,满打满算,也就四五万之数,故而面对双方来援,并不敢怠慢。
  先是留下一个师和三个营的民兵,继续围困升龙府
  其余大军分为两支,准备打援
  而这,也很快给宣化方向的武德恭留下了“破绽”
  武德恭动员宣化全部可用之兵,合计六千余,又强征三百头牛,和数百骡、驴,运输粮草,往升龙府而来。
  郑祚实在是把他当做救命稻草,当即命令城中守备的禁军出击,策应武德恭。
  事情顺利地超乎人的意料
  武德恭率军和城中出击的一万多安南禁军配合
  向城外围困的一个民兵营前后夹击
  不得不说,安南禁军的战斗力还是相当可观的,尤其是居然还配有不少火器,居然能和明军的民兵、辅兵打得有来有回。
  前后夹击之下,竟是成功“击穿”了明军兵力本就不足的薄弱防线,在城外会师。
  接着掩护撤入城内
  郑祚君臣振奋莫名,只觉得这一场“大捷”,可谓大洗前耻,一雪之前数月,从广西边境,到升龙府前,数战数溃,兵败如山倒的绝望态势。
  既让郑祚原本担心禁军不堪与明军为敌的担忧安稳下来
  而且武德恭的到来,也带来了大量的生力军,以及宝贵的粮草。
  虽说不多,合计也就二万多石,但在城中严格控制粮食供给,郑祚又下令,所有粮草优先供给军队,对城中百姓则是生死无论。
  但凡有存粮之家,军士可破门强征,许多原先的商户、粮铺直接遭了大灾,即使寻常富户和士人之家,若在朝中无人,亦难以幸免。
  这般残酷,也可以说是果决的收集政策下,加上武德恭带来的粮食,撑过眼下燃眉之急,再坚持个把月倒是足够了。
  这种旷日持久,又关乎全局战略的城池攻防战,在古代战争中颇为常见,别说个把月的围城,当初明军围攻武昌,就打了好几个月。
  果然,武德恭成功来援后,第二日明军便“恼羞成怒”,两个师的御前左军师,在火炮掩护下,猛攻城墙。
  只是,郑祚的镇定自若,恐怕持续不了多久
  -------------------------------------
  升龙府城内,锦衣卫执行司早两年便开始的布局,总算有了用兵之日
  锦衣卫西南指挥使司,下面辖着五个千户所
  分别驻于安南、缅甸、暹罗、柬埔寨四国,以及一个用作机动的,留在广西。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此时锦衣卫的架构已经相当完善和庞大
  四个指挥使司,以及都指挥使司直辖部门,加起来,人员不下一两万,每年军费都在百万以上。
  只以西南指挥使司,就有四千多人
  对于一个情报部门而言,已经算太过膨胀了
  只以执行司人手,在这河内城中,雷汜手里,便能使唤百余
  虽说这些人用作阵战,自是不足,可在浑水摸鱼,乱中取胜,却已经绰绰有余。
  在武德恭率军进城以后,城内的雷汜就立刻召集几个锦衣卫头目,准备动手。
  在“后黎旧臣”们的帮助下,他们并不难弄到隐藏的场地以及运输武器。
  河内城中,和许多江南城池差不多,水网密布,有不少湖泊和洼地,且城外又临近红河,其实只要想办法,不难完成对城外的信息沟通。
  武德恭入城以后,雷汜通过后黎旧臣们的渠道,和他成功搭上了线。
  与此同时,城中的郑祚,在神经高度紧张了快一个月以后,终于松懈下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城外的明军撤了一半,更加不太可能强攻城池了
  证明澜沧方面的援军已经靠拢过来,届时只要越军能够牵制住河内方向的明军,澜沧那边再和明军对峙下来,不说战胜,起码不至于像之前那样千钧一发。
  再结合以前安南反明独立的战争经验,一旦战事僵持,并且拖延下去,吃亏的绝对是远道而来,人生地不熟的北方明军。
  毕竟在这里,明军缺乏最基本的群众基础,语言不通,气候不适,没有长期作战的信心,一旦战争持久下去,远离故土,军心低迷,战士不是机器人,并不能上了发条就不折不扣的运转到底。
  相反,无论明军再怎样严格军纪,不可否认的是,战争一定会对本地的民生经济造成破坏,而显然,被破坏而导致破产的农户,恐怕不会把这个锅栽倒越军头上。
  从北面而来,语言不通的明军将士,就会陷入遍地烽火的境地
  这并非杞人忧天,不过百年前,这是正德年间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所以,枢密院对于整个东南亚战场最大的要求,就是速战速决,尽可能迅速的毁灭敌人的指挥中枢和政权建构,只有这样,让战火还没有烧到整个东南亚,将大多数人推到对立面之前,就结束战斗,并重建秩序。
  只要不影响生产生活秩序,绝大多数人并不在乎自己头顶的统治者是谁。
  这个期限,按照枢密院的推演,是半年。
  同样的,郑祚也是个精明的领导人,他也敏锐的知道,只要越军挺过最艰难,也是最凶险的这半年,明军想要彻底吞并安南,乃至于其余中南各国,就不可能!
  这种境外战争,对于光烈朝明军而言,还是第一次。
  在此之前,光复军面对清军,虽说对手要强大得多,但无论是社会上层的地主乡绅,还是社会底层的士民百姓,总归或多或少,都是心向明廷一方的。
  即使是如北方陕西、山西那种特殊情况,当地士民也只是漠视中立而已,就算对明廷没好印象,但抗清还是不含糊的。
  而这,就是雷汜处心积虑,和这些后黎旧臣们搭上线的原因
  大明到底是天朝上国,有些事情可以做,但外层上,还是得整点“表面文章”的。
  对于大明周边的各个,或是现在,或是未来,在拓张计划内的疆域,朱由榔所规划的处置方法并不相同。
  如西域,叶尔羌、准噶尔、喀尔喀蒙古、东北这种地方,即使收复回来,也是作为正经的疆域,建省置县,规范行政的。
  而如安南之类的东南亚国家就不同了
  它们并不是作为核心领土存在,也没必要变成核心领土,因为它们的功能,是大明未来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材料市场,也就是,用以输血的殖民地,属于“外围领地”。
  如印度之于英国;日韩之于美国
  既然如此,对于朱由榔而言,与其重走当初朱棣南征的覆辙,即使勉强统治了几十年,入不敷出不说,反而加剧了东南亚的独立思潮。
  不如软硬兼施
  简单而言,朱由榔并不打算取消大明自建国以来,在周边建立的朝贡制度,反而打算进一步加强。
  确切地说,他要把以大明为中心的朝贡体系,强化成为一个如后世大英帝国那种由大明主导的跨国统治机关。
  也就是说,大明可以允许如东南亚这种地区的邦国自治,但必须限制在严格的宗法和政治框架中,并保持互相势力的均衡。
  并通过在重点地区的驻军,绝对军事压力,控制全局
  它们类似于大明的“维持会”,或者说伪政府,只有这样,才能尽最大可能的,在减小明廷行政支出情况下,从这些地方榨出油水。
  而显然,百姓就算有什么怨气,首当其冲的,也并非大明,这就是后来西方殖民者们最擅长玩得那一套。
  第66章 谋国(下)
  光烈十三年,六月二十六日
  进入六月中旬以后,江南地区,已经开始夏收,而东南亚的粮食收获,比江南和岭南还要略早。
  在战场对峙的同时,安南地区的百姓,可管不了上边的官家,是如何打来打去的。
  纷纷抓紧收获粮食
  唯有河内城外,方圆数十里内,大量的稻田都还空置,金黄色的稻穗随风起伏,却很少有胆大的农户出来收割。
  但紧张观望的农户们很快就发现
  城外原本连营十数里,密密麻麻,犹如黑云压城的猎猎旌旗,居然开始后撤了!
  许多人都松了一口气,原本恐慌的城外民户,终于敢出来全家出动,收割庄稼。
  城内,郑祚是凌晨时分被守城将领的急报吵醒的
  一开始,还以为是明军不计后果,发起总攻,慌乱之下,连袍服都没穿齐整,就披甲出去。
  结果半路才被告知,是城外的明军开始后撤了
  消息传开,城中君臣,先是不知所措,而后开始猜测
  最终都指向了两个可能
  要么是明军的诱敌之计,想以此诱使越军出城追击,然后伏击越军主力;要么,便是澜沧那边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战果,或者明军分兵去拦截澜沧援军的部队,遭到了麻烦,明军不得不回援。
  至于两种可能哪一个更可信,其实都不重要
  郑祚只知道一点,那就是这证明,明军已经放弃想要一举围攻破城的打算了。
  可惜,事与愿违。
  -------------------------------------
  六月二十七日夜
  暮色,从红河之畔,冲积平原的天际线下,缓缓拉开
  一缕火光,突兀地在城北街巷窜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