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撸书斋 > 历史 > 大明嫡长子 > 大明嫡长子 第340节
  “若陛下真有此想法,又何必在扬州这样大动干戈?”
  “朝廷这样动一下,盐法的变革推起来才轻而易举。否则哪里会有这么听话?”
  皇帝做事从来是都是思虑周到。
  而且别的不说,
  光是从扬州抄出来的银子便不会少于五百万两。
  为了这些银子,也值得动一次手。
  朱厚照也知道这一点。
  但他现在要愁的是作为皇帝,他手里持有的财富太多了。
  虽然通过加强军事的同时赈济最底层的灶户,可以一定程度上稳定局势,至少不会出现大乱,可财富如此集中,就是富国而穷民,长此以往,后患无穷。
  如果花钱再慢一点,加上扬州抄没得银两,内帑大抵会超过一千万两的存银。
  与此同时,大明这个时候多少还有些白银短缺的。
  如此做法,民间经济大概率会出问题。
  官员们走后,
  朱厚照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
  他在考虑应把银子花出去。
  几万灶户以每人三两银子算,则需要至少二十万两白银,考虑到这个过程中还是会有侵占,他会多出二十万,所以这四十万要花出去。
  当然具体需要多少必然是根据实际情形。
  这样一来,内帑大约还有五百二十万两银子。
  这还不算在扬州查抄的罪银……算是很多了。
  “……刘瑾,你去将工部和礼部的两位尚书宣来。”
  刘瑾心疼皇帝,“陛下,今日已经疲惫了,要不等明日吧?”
  朱厚照不是个脑子坏掉的家伙,尤其这次重病让他也认识到了一些东西。
  干工作不能够急,连轴转,日子长不了。
  尤其,他的父皇也是这个例子。
  所以稍作思量之后,“那便明日午后吧,将他们放在第一个。”
  “是。”刘瑾见自己竟然劝诫成功,心中不胜欢喜。
  他最近有些麻烦,而任何能证明他在皇帝心目中地位的事都是令他高兴的。
  朱厚照起来扭扭身子。
  外面太阳已慢慢落山,午间的燥热不见。湖边的小亭又有几分凉爽。
  今日既然不处理政务,稍作休息,继续恢复,他便也给自己找了些乐子。
  就是叫来秋云与他对弈一番。
  晚上再用些清淡的美食、好好睡上一觉,如此舒服多了。
  第二日。
  礼部尚书林瀚和工部尚书曾鉴按照旨意入宫。
  朱厚照脸色又多几分红润,年轻人的朝气似乎也回来了大半,“……朕想在京师建造一座大些的藏书楼。”
  藏书楼一词更易于古人理解。
  “藏书楼?”
  “嗯。朕知道,朝廷本就有文渊阁用来收藏图书典籍。不过那是朕读书学习的地方。这次,朕是想为普通的百姓建一座藏书楼。”
  林瀚和曾鉴都有些惊奇,
  但虽说奇怪……他们也无法反对。说到底这又没什么不好。
  “陛下之意,是用藏书楼教化万民。”
  “可以这么说。”
  林瀚思来想去不觉得有什么问题,最终还是赞成,“此乃造福当代,泽被后世的善政!如此,我大明礼教文化必定繁盛!”
  朱厚照虽然不是很喜欢这两个老臣,但他们也就是迂腐,并不奸坏。
  “朕的意思,藏书楼就在西城选块地方,离书院近些,规模也尽量大一些,免得以后书不够放。当然,如果地方不够建,那就远些。总之先要大。”
  曾鉴不明白,“陛下,这是要多大?”
  朱厚照想了想,“怎么也要能够容纳五千人在这里面同时读书。”
  “五千人?!”
  孔子也就三千弟子。
  不过朱厚照是按会试的人数算的,到了科举之年基本上入京的举子会有五千人左右。
  但人数是一方面,最重要是大了以后,可以包罗万象,多放些书。
  而且他不会只放儒家经典,像是兵书、史书、农书、甚至将来会有的经济学的书、格物学院出的书等等都会存放。
  不过放儒家经典以外的书这种事,他不会和两位老臣讲。
  现在只说要建藏书楼就行了。
  曾鉴对此别无二话,他只有一个说法,“臣听说陛下设立了京师规划司,似藏书楼这样超大建筑,是不是也要宋司正那边一并配合?”
  朱厚照点了点头,“这个没问题,朕会与其说的。”
  此外,藏书楼的性质也会是非营利性。
  因为是面向普通百姓,实际上会准许所有人进入其中自由免费阅读。
  我们这个民族,对于教育的重视是无以复加的。这时候也不存在读书无用论,这时候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但古代读书也不是件容易事,如果家里穷,那么书从哪边来呢?
  而朝廷营造一个知识宝库,并对外开放,谁说就不会有读了兵书的军事天才和善于经济的内政之才涌现?
  可以说,这才是未来的惊喜所在。
  第三百七十六章 出狱
  想要营造一个大的藏书楼,思路固然好,也比推动任何一项触动利益的改革要简单容易。
  不过真的要做好,却也没那么简单。
  朱厚照只是提了一个大概的方向。
  可正如工部尚书曾鉴所说,这种事情既然有京城规划司存在,那么首先就需要和其一起商议论处。
  而且这可不是农村盖土楼,不能够今天想一下,明天就招上上百个工人动工干活,从选址到建设,其中有很多考虑。涉及几十万两银子的事情,至少也需要一个具体而细化的方案。
  至于宋衡与张池,近段时间一直在拆解京师南城集中蜗居的问题,忽然间工部和礼部找上门说有藏书楼计划,他们也不由心生兴奋。
  皇帝陛下志向远大,英断圣明,能有心想到这样一个事情,如何不令他们感到欣喜?
  “……不过藏书楼,却并不适合修筑一个整体性建筑。”
  这是京城规划司宋衡和张池进来做事的体会。
  “朝廷迁居京师南城,其中一个考虑便是那样集中的居住,房屋又都是木制结构,一旦走水,后果便不堪设想。”
  其实类似的建筑就是皇宫。
  紫禁城也都是木制结果,所以为了防火也是下了大力气的,各种救火措施都要完备。
  宋衡的意思也简单,“人怕火,书也怕。”
  曾鉴和林瀚听了不由点头。
  “各种珍贵书籍一旦毁于火海,我们这些人谁不痛心?”
  张池建议道:“陛下不同于一般的帝王,藏书楼的计划也是绝佳,但形式却也可以稍微改一改。”
  “如何改?”
  “改一个字,由楼改为园。”
  藏书园。
  宋衡与他有些默契了,一点就通,“张兄的意思,便是不要将所有书籍聚集存放,而是规划一处园子,在其中修筑几个或十几个小一点的藏书楼。”
  当然,防火手段必然也上。而一旦有什么意外,藏书园的形式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
  曾鉴和林瀚两位尚书也觉得好,但是一时难以决断。
  毕竟皇帝当初说的是超大型建筑。
  没办法,那就只能到宫里请圣上裁断。
  而朱厚照听到这件事的时候,心里又想到另外一茬。
  便是这些相对老迈的官员如曾、林之流,其思路确实是不如年轻的少府官员活跃。
  天下许多事,不是每一件事都得他皇帝一一过问。
  如果什么都要管,那他妈还管个屁。
  不然要下面的人做什么?
  宋、张则有这种思维,他们会思考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其实也应当这样,执行层面的人更加了解过程中的细节,他们提出来的东西往往更加具有操作性,也更加合理。
  而朱厚照又不是真的神人,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不是很正常的事吗?
  “……若是园子,西城区怕是要放不下吧?”
  “正是如此。”张池禀报说:“所以,微臣在想是不是放在南城?南城的穷苦百姓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