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撸书斋 > 历史 > 文娱抗日上海滩 > 第二百六十九章 黄皮白瓤
  后世,由法国导演佛罗瑞·加仑伯格拍摄的《拉贝日记》,无论是从电影的角度,还是从商业的角度,都完全无法和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相提并论。虽然,日本人在南京进行的南京大屠杀,是一件完全不逊于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惨无人道的事情。
  而电影《拉贝日记》,也没有将《拉贝日记》中拉贝和相关人物的真实风采展现出来。
  虽然,在后世,这部《拉贝日记》在日本被全面禁映。虽然,这部电影被认为没有那么血腥暴力,是不会引起中国人反感的。但实际上,这部电影唯一能和《辛德勒的名单》相提并论的,无非是服装和场景细节,还原的比较好,有时代风味而已。
  所谓的“没有过分卖弄血腥暴力之嫌”,其实,是对历史的一种回避。当然,这种回避和导演的立场有关。罗瑞·加仑伯格拍这部《拉贝日记》,并不是以中国人的角度去拍摄和叙述,从电影开始,罗瑞·加仑伯格构建故事所用的主要人物,便是西方人。
  并且,一直是西方人。唯一一个东方人的视角,即张静初饰演的琅书,也并不真实有力。罗瑞·加仑伯格,似乎是在用一种上帝的视角,将西方人变身为救世主,来拯救慌乱、无知、愚昧的中国人。
  电影中,拉贝的司机,似乎从来也学不会有事先敲门。这种对中国人智商的蔑视,似乎是自然而然。毫无牵强。但是,无论是从现实的角度,还是从故事的角度,都极不合理。一个能在短时间内死记硬背下绕口外语的人,居然会不记得敲门?而且,这个细节,在拉贝原版的日记中,似乎并不存在。
  这种救世主的视角,本质上并不是为了让人记住历史,而是为了让西方观众看得爽。看得自己也产生了一种幻觉,似乎,自己也是那个救世主。这种心理结构,其实和好莱坞套路化、模式化、商业化的英雄救世大片,没有什么区别。
  只不过,好莱坞英雄的厮杀搏斗,变成了《拉贝日记》中的斗智斗勇。好莱坞大片中的外星人、变形人或者某某怪物等反派,变成了日本人而已——也只有这个比喻还算是有点道理。
  甚至,罗瑞·加仑伯格所拍摄的《拉贝日记》,编故事的水平还不如好莱坞大片。因为,即便是以商业化为目的的英雄救世,导演和编剧们也会将被拯救的一方,当做一个智力正常、形象不错的人来对待。
  这些被拯救的一方,也会有自己的判断、自己的行动、自己的尊严,有属于自己的群像。无论是蜘蛛侠还是钢铁侠,他们所拯救的对象,都并不是一个符号化的人物。
  英雄救美这种事情暂且不提。例如美国队长救的战友们,便个个生猛。甚至,还会有冬日战士的存在。可是,看完《拉贝日记》,救人只是一个符号化的东西,整部电影看过,除了只剩内裤的张静初,和一群不穿衣服的中国姑娘,还有哪一个中国人的形象是鲜活的?
  罗瑞·加仑伯格所拍摄的《拉贝日记》,显然将中国人忽略。所有的故事,除了张静初饰演的琅书之外,一直都是拉贝在做什么什么、西方人在做什么什么。但是,张静初饰演的琅书,似乎也并不在拉贝的日记中存在。而是一个被日本人侮辱的中国女子们群像的集合。
  并且,罗瑞·加仑伯格并不能体味当时的中国女子,所遵循的道德,和所产生的心理。所以,其人物形象并不真实有力。至少在中国人看来,这个人物所谓的善良和反叛,都是西方化的。如同香蕉,黄皮白瓤。
  正因如此,罗瑞·加仑伯格所拍摄的《拉贝日记》,在中国人看来,并不是那么纯粹有力。罗瑞·加仑伯格的境界,还不如后世电影《大腕》中,那个导演泰勒,至少那个导演泰勒能体悟到中国人的视角、价值观和西方人的不同。
  但是,反观之斯皮尔伯格拍摄的《辛德勒的名单》,不但拯救犹太人的主角辛德勒此人鲜活无比,个性强烈。而且,被辛德勒拯救的犹太人,在影片结束后,让人印象深刻的,也有许多。
  被阿蒙爱恋的海伦、为了父母上门求救的姑娘、为了让自己脸色红润刺破手指取血做胭脂的犹太女子、为了保存财产而将钻石包裹入面包中吞下的犹太人一家、独臂的犹太男子、穿红衣服的小女孩……数不胜数。
  这些人被斯皮尔伯格当做是鲜活的人来对待,不仅极为尊重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而且,尊重了其在危难之际,为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努力挣扎的奋斗。这才是尊重和展现历史。
  并且,斯皮尔伯格身为犹太人,也并没有回避纳粹所犯下的暴行。也没有听说过那个犹太人,会对斯皮尔伯格拍摄的《辛德勒的名单》有所反感。
  这样的一部以《拉贝日记》为名的电影,当然不会得到余生的尊重。余生筹备拍摄《拉贝日记》,其目的不在于模仿后世罗瑞·加仑伯格的版本。而在于超越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
  所以,余生并不会回避日本人在南京犯下的暴行。所谓的血腥与暴力,在后世和平时期,是夸张卖弄。但在当时的南京,却反而是真实写照!日本人不血腥、不暴力,又怎么会有南京大屠杀?
  其实,拉贝写的日记中,也有大量关于日本人暴行的记录。有的是他亲眼所见,有的则是他所收留的难民和他朋友对他的转述。而且,在中国生活了数十年的拉贝,也没有将自己视为救世主。他十分详尽的记述了中国人在南京大屠杀中,坚守岗位舍生忘死的道义,和为了生存而做的挣扎与自救。
  “……昨天通过德国大使馆传来上海日军司令官的消息,从今天中午起,将再次开始加强对南京的轰炸,因而告诫所有的外国人尽快离开南京。日本人甚至要求英国、法国和美国以及几个有军舰航行在扬子江下关段的较小国家的大使馆,通知他们的军舰离开现在的停泊处,转移到长江的上游或下游去,否则它们会因轰炸受到危害,日本对可能造成的损害概不负责。……
  我绝对不想为了任何东西(洋行的或是我自己的一些破东西)轻率地去拿我的生命冒险。……
  我给了我的助手韩(湘琳)先生一笔预支款,使他能够把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送到安全的济南去。他十分坦率地说:“您在哪里,我就在哪里。如果您离开,我就跟您走!……”
  “我不在南京时,我们的中国人挖了一个防空洞,现在已快要倒塌了。于是,我们把这肮脏的防空洞进行了整理,重新作了很好的布置:加了牢固的梁木,铺上了地板,垒上了沙袋(今天一只空袋子价值一元钱),右边当然有入口和出口。当我们发现一根内梁木有折断的危险时,我们没有气馁,仍费力地换上了另一根。……”
  在拉贝写给日本人的抗议信中记述道:“……十二月十三日,当贵军进城的时候,我们在安全区几乎集中了城市的全部平民百姓,安全区当时只遭受到轻微的炮击损失,中国军队撤退的时候对安全区没有进行任何抢劫。完全可以说,我们为贵方和平地接过了整个安全区,在城市的其他区域恢复秩序之前,为使正常的生活能不受干扰地进行下去,作出了一切的准备工作。”
  “一旦秩序恢复,就可以在全城恢复正常的交通。但是到了十二月十四日,贵军士兵的抢劫、强奸和屠杀等等恐怖活动铺天盖地地压了过来,留下来的二十七个欧洲人和中国居民一样震惊了。……”
  “……有一个美国人这样说道:‘安全区变成了日本人的妓院。’这话几乎可以说是符合事实的。昨天夜里约有一千名姑娘和妇女遭强奸,仅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一处就有一百多名姑娘被强奸。此时听到的消息全是强奸。如果兄弟或丈夫们出来干预,就被日本人枪杀。耳闻目睹的尽是日本兵痞的残酷暴行和兽行。……”
  “……当我们回到小桃园的时候,一个士兵正打算闯进我的家,结果被这名日本军官赶走了。与此同时,我的一个中国邻居过来告诉我,四个日本兵闯进了他的家,其中的一个正企图污辱他的妻子。我和日本军官立即冲进邻居的房子,避免了惨剧的发生。日本军官左右开弓扇士兵的耳光,然后才允许他离去。……”
  凡此种种事例,不胜枚举。中国平民虽然手无寸铁,但也不是坐以待毙。
  其实,回想历史的时候,许多人发现,当年老蒋在准备保卫南京的时候,战略便是错误的。老蒋一心信任的军队,毫无战斗能力和战斗意志。在逃跑投降的时候,比谁都积极。
  然而,真正想要保卫家园,并有战斗意志的南京平民,却连一把手枪都没有。如果当年老蒋在日本人兵临城下之际,将武器发放给平民中的成年男子,做到全民皆兵,依托南京城进行巷战的话,日本人在进入南京城后的死伤,会惨重许多。
  这些中国人的挣扎与努力,因为在《拉贝日记》中并没有占据太多篇幅。所以,经常会被人忽略。但有了这些东西,关于南京大屠杀时,拉贝的经历才会圆润丰满起来。而不只是一个空洞的救世主。
  余生想要拍摄的《拉贝日记》中,会将这些真实的历史回忆,加入故事的情节架构中。在群像确立丰满之后,一段历史才能被详细的叙述出来。才是能反应历史真实面貌的历史片。
  至于后世电影《拉贝日记》中,拉贝与夫人的爱情故事,和结尾时的盛大欢送。这些虚构出来的桥段,不会再出现。
  余生在确定思路和剧本后,便直接联系了阿尔伯特。这部电影所需要的演员极多,余生如今并没有精力再导演一部电影。所以,在和阿尔伯特确定了剧本之后,便放任阿尔伯特去拍。
  而导演,由于是余生签下的老当益壮的格里菲斯。所以,余生很是放心。格里菲斯拍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几乎是历史片的鼻祖。
  而且,虽然在美国拍南京城并不容易,但是,想来老蒋不会拒绝一个美国电影剧组到南京取景拍摄。而且,由于余生手中有青鱼中餐馆,这个聚集了上万华裔精英的产业。格里菲斯想在美国找华裔群众演员,也很是容易。
  余生在确定剧本后,将主要精力,放到了投资上。余生的下一个目标,是日本人的渔业。
  日本因为是岛国,四面环海,所处的位置又好,所以,近海有许多后世世界著名的大渔场。日本近海,经常被人捕食的鱼类,达七百种之多。主要为沙丁鱼、鳕鱼、青花鱼、霸鱼、马哈鱼等。
  而日本人又喜欢吃鱼,例如,在后世日本人几乎吃掉了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蓝鳍金枪鱼。而蓝鳍金枪鱼也成为日本生鱼片的代名词。不过,由于日本人毫无节制的捕食,在很短的时间内,蓝鳍金枪鱼便成为濒危物种。
  不过,二战之后,日本人的造船业遭到打击性的毁灭。不但造不出大型的军舰。甚至,连小型的渔船,也在美国人的掌控之内。有许多渔船,因为零部件老化,而无法再用。
  所以,在二战之后,日本人饥荒的年月里。虽然日本人近海的渔业仍然丰富。但是,产量却总上不来。在一九四七年,美国人允许日本人经济恢复的时候,正是余生进入日本渔业的好时机。
  这个时候,日本人的财阀正在被麦克阿瑟逐步解散。对日本近海渔业的掌控力,降到最低,而普通的渔民,却又没有太多的资金,进行投入。